南方特稿 | 阳江如何以“漠阳文化整理”赋能“海丝名城”建设?

09-30 11阅读 0评论
南方+  2024-09-30 15:14

9月26日,阳江市漠阳书院(岭南书院)在市区鸳鸯湖公园漠阳楼正式落成启用,并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

漠阳书院,整合漠阳楼、鸳鸯湖公园海鸥观礼台、生态绿道等景观,融合文物典藏、文化名人等人文资源,是集研究、展示、讲学、培训等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交流空间。它与阳东区龙庆书院、阳西县七贤书院构成“总院+分院”格局,将成为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文脉传承的重要高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人培育的重要载体。

这是阳江推动“绿能之都 海丝名城”建设,加快打造特色文化名片的又一具体举措。近一年来,阳江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聚力“人文价值”擦亮特色文化名片,抓好漠阳文化整理工作,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实现文化繁荣发展。

阳江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服务空间,让本地文化“触手可及”。梁文栋 摄

阳江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服务空间,让本地文化“触手可及”。梁文栋 摄

当前,围绕“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的新定位,阳江积极打响滨海旅游品牌,保护好利用好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引领旅游提升品位、丰富内涵,推动旅游业全面提质升级,助力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绿能之都 海丝名城”的新形象。

立志聚力 赓续文脉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可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本土特色文化,城市发展才更有成色,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阳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公元前111年开始的700余年历史上,阳江长期是高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中心,孕育出冼夫人、冯盎等英雄人物,为岭南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在当今仍弥足珍贵。

阳江深受海洋文化影响,海上贸易长盛不衰。早在西汉时就处在南海航线必经之路上,“南海Ⅰ号”南宋沉船的成功打捞,更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

阳江以“南海Ⅰ号”为核心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广东海丝馆供图

阳江以“南海Ⅰ号”为核心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广东海丝馆供图

千百年来,海丝文化、中原文化、古高凉文化、漠阳文化在阳江大地上交相辉映,人才辈出,涌现出众多名人。周敦颐、徐渭、汤显祖等历史文化大家也曾留下足迹。

国画、油画、书法、漆艺等群星闪耀,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就是杰出代表。还有著名音乐家、新四军军歌作者何士德,语言学家黄伯荣,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曾庆存……

作为“南国风筝之乡”、中国五大漆器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最早获得“中华诗词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且曾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地级市,阳江风筝、漆艺、楹联、诗词等文化品牌声名远播。

阳江有“南国风筝之乡”的美称。 梁文栋 摄

阳江有“南国风筝之乡”的美称。 梁文栋 摄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积淀赋予了这座城市激昂奋进、奔腾磅礴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大命题中,阳江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立志聚力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内核,围绕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推动城市形象气质实现整体跃升。

为此,阳江成立了文化整理工作专班,通过对红色文化、海丝文化、疍家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整理挖掘和传承保护,为阳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提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出乡贤推进阳江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阳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阳江文化软实力,推动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

阳江曾是中国五大漆器生产基地之一。范高亮供图

阳江曾是中国五大漆器生产基地之一。范高亮供图

产媒联动 阳江先行

为更好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阳江深入开展文化研究工程,聚焦重点领域,深度解码海丝、高凉、冼太、石湾陶瓷等文化的阳江基因,助力传承与创新。

在此基础上,阳江将文化整理与传播有机结合,联动各级媒体共同讲好阳江故事,在省内地级市中率先试点探索产媒融合新模式,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省、市、县三级产媒联动标杆和“融媒+产业”的创新发展标杆,有效助力传播,赋能产业发展。

在人民网开设“文明阳江”频道;在“学习强国”开通“阳江学习平台”;在“羊城”APP推出“阳江文脉”频道……全方位聚焦人文史脉、特色文旅、文化建设、文化传承、文艺创作等,全力打造外界走进阳江、了解阳江、读懂阳江的重要窗口。

从去年底开始,阳江在南方+客户端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聚焦海丝文化、高凉文化、疍家文化、阳江窑、海防文化、古港口、非遗文化、海陆古道等阳江重要文化和文化现象,通过实地走访、史料考究等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将历史文化研究用“大白话”呈现出来,在当地产生了积极影响。

阳江市还在阳江日报开设《吾乡吾土》《爱上身边的非遗》等文化栏目,在阳江广播电视台推出《阳江海丝文化档案》《家国情·赤子心——讲述阳江归侨的故事》《阳江民间文化力量之跟着非遗看阳江》《乡土乡情》《我是朗读者》等系列广播电视文化精品栏目,不仅有效传播了阳江文化,更带动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到文化挖掘和传播的事业中。

阳江古城千年历史,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讲好阳江故事的同时,阳江研究制定了《阳江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根据古城的文化特质与资源禀赋,系统规划探索有效的古城保护复兴路径。其中,已对太傅路、河堤路街区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改造,糅合了西方和岭南典型的“上楼下廊式”骑楼特色一经亮相,闪耀全城。

重要文物的保护和发掘也取得进展。今年2月,阳江市公布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名单,埋藏区公布后,区域内建设工程均要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结合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阳江还对全市500多处文物进行了重新复查,聚焦重要文物保护遗址、阳江窑、高凉县治大八镇古城等多个领域进行考古发掘,如今也有了新的发现。历时10年的“南海Ⅰ号”全面考古发掘工作已顺利完成,现已启动“南海Ⅰ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

阳江搭建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增强研究实力,扩大影响力。广东海丝馆供图

阳江搭建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增强研究实力,扩大影响力。广东海丝馆供图

为增强海丝文化研究实力,阳江更以开放姿态,搭建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同时借助交流平台扩大阳江的影响力。

阳江举办了“南海Ⅰ号”闪耀“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上百人齐聚海陵岛,为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历史研究、文旅融合、阳江海丝文化等建言献策;广东海丝馆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等行业头部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合作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国家级重大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出水陶瓷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落户广东海丝馆,全国多家顶尖机构汇聚,助力“南海Ⅰ号”文物研究和价值的再发掘。

阳江还积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阳江漆艺传承振兴工程,保护开发风筝、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先后推出《爱上身边的非遗》《跟着非遗看阳江》系列纪录片。今年8月南国书香节阳江分会场,《美丽阳江》《漠阳传承》《漠阳访古》《江城非遗》等本土历史文化书籍同步首发。它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珍藏并传播悠久的文化记忆。

漠阳书院整合生态景观和人文资源,是阳江文脉重要高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梁文栋 摄

漠阳书院整合生态景观和人文资源,是阳江文脉重要高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梁文栋 摄

加码惠民 相互闪耀

阳江积极推进全民阅读,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载体,满足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发掘民间力量,推动本土文化整理、传承、转化、发展,聚力“人文价值”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一方面,推出了“鼍历”“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研学地图”等阅读载体,推进提升岭南书院、镇街新华“悦读空间”新型阅读空间建设,让本土文化“触手可及”。

另一方面,在公园旁、学校边、乡村、楼盘、社区、旅游景区等场所,阳江建设了50多个“粤书吧”“粤文坊”以及其他类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提升了5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和48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阳江数字文化博物展馆,建成阳西程村蚝文化示范推广基地。

作为“民间文化力量”概念深挖打造的首创地,近年来,阳江还将民间文化力量的挖掘整理提升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全力推动民间文化力量走出去。

阳江市推出的26集《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系列专题片,系统展示阳江方言、书画、楹联、漆器、木船等地方传统文化,通过全媒体平台多维度进行传播,累计浏览量超3000万。同时,定期开展民间文化资源“地毯式”普查,绘制“阳江民间文化力量路线图”,挂牌成立“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研究基地”,引领阳江掀起了民间文化探寻、保护与赏析热潮。

系列举措下,民间文化力量日益凝聚,发起创建了十八子音响博物馆、阳江漆器博物馆、阳江三宝博物馆、五车斋藏书博物馆、阳帆豆豉非遗馆等。今年8月,阳江市十八子音响博物馆和阳江漆器博物馆更升级为“国字号”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

它们收藏的各类文物、书籍、文创展品等免费开放和共享,滋养了阳江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本土特色文化枝繁叶茂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更是乡情、乡音、乡土的再现,成为阳江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活化利用的重要窗口。

阳江一件件本土文化风味浓郁的文创产品正走向市场。广东海丝馆供图

阳江一件件本土文化风味浓郁的文创产品正走向市场。广东海丝馆供图

跨界融合 产品出圈

今年暑假,“海丝阳江号”研学专列成为了“新网红”。

它是今年暑期国内唯一获准进京的研学专列,载着841名学生,历经12天,跨越9省5市,受到国内多个城市的欢迎和支持,推动海丝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这只是阳江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开展文化整理工作,加强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商旅融合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加强对阳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活化利用,阳江还聚焦市民群众对阳江文化具象化表达、生动化呈现、互动式参与的愿望,推动活态本土文化融入百姓现代生产生活。

一件件本土文化风味浓郁的文创产品正走向市场:今年南国书香节阳江分会场,由风筝、漆艺衍生而出的吊坠、手镯、小刀、扇子古色古香令人眼前一亮;阳江方言冰箱贴、猪肠碌冰箱贴等“网红”产品广受追捧;广东海丝馆更带来200多款文创产品,其开展的AR体验、“南海Ⅰ号”模型手工搭建等互动项目,让市民沉浸式领略海丝文化的魅力。同时,广东海丝馆一年多来陆续推出的沉箱展示区、序厅船语主题场景、整体打捞展示区、丝路漫卷越千年海丝文化展示区等,成为公众参观热门打卡点。

漆器文创产品。范高亮供图

漆器文创产品。范高亮供图

跨界融合,正在阳江成为潮流。阳江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消费”“文化+会展”等各种形式,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探索农商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以文化为灵魂、以商业为依托、以旅游为纽带的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相互借力、共生共赢,聚合爆发更强劲动力。

春节期间,一场名为“鼍城行大运”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整合了历史建筑、名人故居、非遗、历史文物等元素,让阳江古城再次“出圈”;端午期间,阳江(江城)端午逆水龙舟赛在西濑风情景区河段举行,这既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也是一次龙舟文化的展示;8月,阳江国际风筝邀请赛在国家5A级景区——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举行,持续近10天的各类文化活动,又与南海(阳江)开渔节有机融合,让暑假的海陵岛滨海旅游更加火热。

广东海丝馆旁,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以“南海Ⅰ号”为核心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加快推进,海陵国际旅游岛正在全力建设……

推动文化传承、保护以及活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阳江正深刻把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营商宜商的文化底蕴,持续擦亮阳江特色文化名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引领旅游提升品位、丰富内涵,推动旅游业全面提质升级,促进产业兴城。

撰文:陈步上 李孔青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